什么是血管?

血管的作用

搬运氧气和营养元素、处理二氧化碳和代谢物、
调节体温等的生命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组织,
这就是“血管”。

顾名思义,血管是“血液流通的管道”,是搬运氧气和营养素、处理二氧化碳和代谢物、调节体温等的生命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组织。血管为了维持构成我们身体的60万亿个细胞而遍及身体的每一个角落,其总距离达10万km(地球2圈半)、总面积达3000㎡(相当于6个网球场)、总重量与肝脏相同。人体的总血液量为4~5L,而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也是4~5L。从心脏输出的血液通过动脉输送到各个组织,通过毛细血管向各个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素,回收二氧化碳和代谢物,并通过静脉返回到心脏,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。

每个人体血管的大致的总重量、总距离、总面积 人体循环、肺循环图

血管的老化与血管事故

在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1个人因血管事故而死亡。
“人和血管会一起变老”,这是加拿大的内科医生威廉·奥斯勒的名言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血管也逐渐丧失柔软性,变硬、变厚、变窄,从而引起“动脉硬化”。动脉硬化是从位于血管最内侧的内膜(血管内皮细胞)受到损伤开始的。
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管的扩张和收缩、血液的凝固等,承担着维持血管功能的重要作用。但是,随着年龄的增长,其功能会逐渐下降。除了年龄的增长之外,血压、血糖、LDL胆固醇、中性脂肪、肥胖等也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,与上述因素的重叠,会使动脉硬化的风险呈几何倍数增加。
动脉硬化会阻碍向各个细胞的血液供应,特别是会造成心脏、大脑、肾脏等的损伤。根据厚生劳动省“日本人口统计”(2018年),在每4个日本人中就有1个人因心肌梗塞、脑卒中等血管堵塞、破裂引起的血管事故而死亡。


日本人的死因    <饼图>

什么是“血管年龄”

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等
会加速血管的老化。

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意识到血管的状态,但是,血管会因为各种危险因素而受到损伤。 出于预防突如其来的血管事故的考虑,把握血管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。
我们最常接触到的血管评价指标是血压,作为更加详细的调查方法,还有通过颈动脉的超声波检查调查血管堵塞程度的方法、以及通过脉搏波(心脏的跳动传递给血管的波)的分析调查血管硬度的方法。近年来,人们开始提倡表示自己的血管状态相当于多少岁的“血管年龄”的指标。血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、变硬,但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等会进一步加速血管的老化,有可能出现血管年龄超过实际年龄的情况。